
美麗的西雙版納,循著普洱茶的線路走,在易武,從高山寨的彝族到真正“少數”的漢族……作為一個山外來的旁觀者,你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許會被這些云南大山里的人重新塑造。
這些民族因為同一片樹葉——茶,而有了交集。他們的生活以茶為伴,村寨周圍就是茶樹,上山,更是茶園遍布,他們的生計來源于茶,每當收茶季,總有很多收茶人在山路上來回穿梭。
而這些少數民族,天生就過著一種回歸自我的隱居生活,活得就像一部散文集或者詩集,一切澄明透徹。
高山寨——彝族香堂人青年有危機感
高山寨,名副其實,寨子建在高山上,手機軟件測海拔,1400米,彝族的支系香堂人就居住在這里。

每年春天最熱鬧的,除了易武斗茶會,就要數彝族的傳統節日“二月八”了。全寨老少盛裝打扮,早上到茶地里祭拜茶祖,祈求風調雨順、枝繁葉茂。然后便聚集在山頂上一處開闊的地方,男女青年對歌、丟荷包,孩子們到處跑,力氣大的男人打一種巨大的陀螺,這很需要技術,陀螺必須飛出去很遠站在固定的朝天靶心上不停地旋轉才算過關,比賽成員們打一通陀螺下來,個個都大汗淋漓。

21歲的多哥在高山寨里土生土長,家里有大片茶園,靠著這些茶園,多哥買了車蓋了房娶了媳婦生了娃,過上了讓人羨慕的美好生活。
多哥和我們說: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,政府號召茶農矮化茶樹,我們這里沒響應,因為男人們都扛著獵槍上山打獵去了,所以在高山寨基本都是沒有矮化過的古茶樹。茶樹很高大,我們采摘時都得搭架子爬上去采。環境好,茶自然也不差,這幾年的價格基本每年都會漲一點,賣這些茶,就夠我們好幾年的生活費用。”
多哥在說得樂不可支的同時,也透露了他的擔憂。“這幾年茶價好,也不知道會不會一直漲下去,我還尋思著要學點手藝什么的,萬一什么時候茶葉市場不景氣,干點別的還可以養家糊口,我現在都攢著點錢,以防萬一。”
多哥屬于這些少數民族茶農里比較有遠見的一部分人,他的危機感是對的,還有很多人覺得茶山上的茶葉,采回家就是錢,今年賣了之后明年還能賣。對于未來更為長遠的發展,他們似乎很少考慮。
刮風寨——瑤族人的茶農生活
刮風寨是這十來年才慢慢進入茶友視野的茶區,如今已是易武茶的扛鼎之寨。這里靠近老撾邊境,屬于易武鄉麻黑村委會下面的一個村民小組,距離鄉政府約三十公里,是一個瑤族寨子。

刮風寨的山路,那叫一個難走,陳升福元昌的收茶人忠哥載著我們一路顛簸,他的一番話足以形容刮風寨的山路:“別看現在一個多小時能顛到,以前是十個小時都到不了。要是老人在這里生了病,基本就等著死了,因為出山的路太艱難,常常還沒到醫院人就已經沒氣了,與其死在半路,不如死在家里,把親人們叫來守著。”

刮風寨周圍都是大山,在這里,至今仍然保留著傳統的生活方式,比如手工織棉麻布衣的服飾文化,寨子里散養著一種叫做“冬瓜豬”的小豬,吃飯的時候,則用芭蕉葉包飯,并且用手抓著吃。

“刮風寨的古茶樹離寨子很遠,基本都和原始森林長在一起,都不用人工管理的,很自然地生長,有種獨特的山野氣韻。”忠哥說:“隨著古樹茶的興起,刮風寨受到關注,落后的面貌才得到了徹底的改變。2008年開始通電,2009年穿寨而行的小河上架起了石拱橋,2012年通往茶王樹茶地的小馬路也修通了,日子越來越好。”
“早前,這里的茶有‘瑤味’的,你知道什么意思嗎,他們這兒茶菁品質好,但是這些瑤族人不會炒做不到位,很可惜的。也是慢慢教,帶著熟練的師傅過來演示,工藝才一點一點提升起來?,F在好幾個頂級產區都在這一帶。”每到收茶季,忠哥就開著皮卡車過來收茶,明顯感受到這個邊境上的小寨子因為茶帶來的巨大改變。
老街——傣族姑娘當茶藝師是很光榮的事情
作為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一部分,易武海拔低一點的壩子也居住著不少傣族,他們大多種植橡膠或香蕉,住在竹樓里。在福元昌老宅里,我們便遇上一位。
傣族姑娘小西坐在木椅子上,和我們聊起她的故事。中專畢業以后,她在昆明打了一年工,就被父親叫回易武了。“我爸爸說:現在老家發展得也挺好的,回來工作也能離家里人近一點兒。”后來她也便回到易武,因為喜歡茶,就在老街上的茶企陳升福元昌做茶藝師,這份迎接八方來客的工作也讓小西大開眼界。
“在這老宅子里,經常有人千里迢迢慕名而來,因為畢竟是易武留存來下不多的老茶號之一,有人說,70年代易武那場大火燒得那么厲害都沒有毀掉這座宅子,一定要來沾沾福氣。”小西笑著分享著她遇到的趣事。

“還有一回幾個老外,聽我說起老宅二樓曾經放了幾提福元昌老茶,結果以前搬來住的人家完全不懂茶,把現在估計得上億價值的老茶扔掉了,他們驚得馬上爬上老宅二樓去看,回來跟我說一點茶末末都沒剩下,笑死我了,我說現在只能在復刻的傳世產品里去嗅到當年的滋味了。”
“昨天還來了一個北京的老先生和他的太太,之前他們在陳升福元昌北京旗艦店里買了一些茶,老爺子喜歡到處走走看看,就飛到云南來,轉了好幾次車才到這里,陪他們喝了一下午茶,他還告訴我說在北京泡的茶和我們這喝到的茶有區別,說他這一趟證明了海拔和水質對好茶有影響。”
“說實話,從這些南來北往的愛茶人身上,我學到好多,以前還真不知道茶里面有那么多學問,感覺怎么學也學不完,有機會我挺想繼續讀書,加把勁自考讀個茶學專業。”談到未來,小西很有想法。
落水洞——在少數民族堆里,漢族也可以被稱為少數民族
在易武,大約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是少數民族,那么,按照比例來說,漢族在少數民族堆里,又變成了真正“少數”的民族。
易武的漢人大多是清朝初年從石屏遷過來的,在“古茶第一村“落水洞,我們便遇見一位石屏人的后裔高老先生。雖然在易武定居的時間已經很久,但話語間還是能聽出一些遺留的石屏口音,甚至制作很好吃的石屏豆腐這一絕活也保留了下來。

“聽老一輩說,我們家祖上是石屏那邊過來的漢族,他們發現這里的茶葉特別好,于是慢慢遷過來做起了茶生意。像麻黑、落水洞這邊,幾乎都是石屏人,后來易武老街上那些有名的大商號也幾乎都是石屏人開辦的。漢族人會做生意,把茶葉賣到老撾、泰國等好多地方。”高老先生坐在墻根腳,一邊曬著太陽一邊吸著水煙筒,再一邊和我們聊天。
高老先生家這老宅子也有一兩百年歷史了,屋子旁還遺留一段茶馬古道,以前馬幫就是從這啟程把茶葉運往各地的。至今他的家還留存著很多當年馬幫的器具:馬鞍、石磨、馬脖子上的銅鈴……有的是祖傳的,有的他還用過。

“當年茶馬古道上的繁華有我們祖輩的蹤影,不過那都是以前的榮耀啦,現在做點茶生意只是糊口而已,聽我祖輩說,以前戰亂的時候,易武有些人家的銀元怕被搶,放在地里埋著又怕生霉,就用泥漿糊在墻洞里,我家的不知道有沒有,因為修繕老宅的時候就沒見著,我也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墻洞里落出大堆的銀元。”高老先生在說這件事情的時候,就好像說起買彩票一樣,雖然是未知數,卻有著無限的憧憬和向往。
云南是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,雜居與聚居皆有,在易武漫長的歷史變遷中,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的遷移、通商、通婚,漢文化、彝文化、傣文化等互相滲透??梢哉f,易武茶的文化,就是一個基于長期交流與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豐富內涵的聯合共同體。